

肉桂
肉桂又名玉桂,據《崇安縣新志》載,肉桂樹最早發現於武夷山慧苑岩,另說原產武夷馬枕峰上,為武夷名叢之一,遠在清朝已負盛名。武夷肉桂茶樹為大灌木型,樹勢半披張,梢直立,樹高與寛幅可達兩米以上。武夷岩茶有以茶葉香型為特徵冠以花名的傳統,因“肉桂”的香氣滋味有似桂皮香,因此以之命名。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,由於其質量特殊,已為人們認可,種植面積逐年擴大,從八十年代初的幾畝,經無性繁殖發展到三萬多畝,成為武夷岩茶中的主要品種。
肉桂作為岩茶真正的當家品種,最能體現岩茶的韻味。其外觀是典型的烏龍茶,條索勻整,緊結卷曲,色澤褐綠,油潤有光,部分葉背有青蛙皮狀小白點。乾茶嗅之有濃郁甜香,略帶肉桂香。沖泡之後,茶湯花果、桂皮般的香氣明顯,佳者帶奶油味,香氣久泡猶存。湯色橙黃清澈,入口醇厚回甘,咽後齒頰留香,葉底黃亮,紅點鮮明,呈綠葉紅鑲邊狀,沖泡六、七次仍有“岩韻”。傳統肉桂焙火較老,帶有極微的焦氣,湯色金黃帶赤;近年來生產清香型肉桂,發酵輕焙火也輕,香中略有奶味,湯色較淡。
水仙
水仙品種,適製烏龍茶,但因水仙產地不同,命名也有不同。閩北產區用福建水仙種,按閩北烏龍茶採製技術製成的條形烏龍茶,稱閩北水仙;武夷山所種的水仙種,其成茶稱岩茶水仙或武夷水仙;但近來閩北水仙有的也增加包揉,殺青後的焙制工序,採用武夷岩茶的殺青與揉捻方法交替進行,高溫烘焙和文火慢烤。
水仙同後起之秀肉桂一起,同為武夷岩茶的重要品種。水仙之幽,肉桂之銳,各領風騷。
水仙茶樹原產於建陽水吉大湖村的嚴義山祝仙祠,後於光緒年間移植武夷山,在優異的自然環境下繁育種植,更顯其高產優質的品種特性。
武夷水仙係半喬木狀,樹勢高大,自然生長樹幅高五米左右,枝幹直立,主幹粗大。葉色濃綠富有光澤,葉面平滑富草質,葉肉特厚。製成的成品茶條索肥壯勻整,葉端摺皺扭曲如蜻蜓頭,色澤油潤沙綠,呈現“三節色”、“蛤蟆背”(葉背起蛙皮狀砂粒)的特徵。水仙茶香氣濃郁芳芬,頗似蘭花香;茶湯色濃艷呈橙黃色,味濃醇厚,喉韻明顯,回甘清爽;葉底厚軟黃亮,葉緣朱砂紅邊,即“三紅七青”。水仙頗耐沖泡,但不耐久貯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