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知
閩南烏龍(安溪茶)之製作

安溪鐵觀音茶,一年分四季採製。穀雨至立夏(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)為春茶,產量佔全年總產量的45% - 50%;夏至至小暑(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)為夏茶,產量佔25% - 30%;立秋至處暑(8月上旬至8月下旬)為暑茶,產量佔15% - 20%;秋分至寒露(9月下旬至10月上旬)為秋茶,產量佔10 % - 15%。鐵觀音製茶品質以春茶為最佳,香高味重、耐泡;秋茶次之,香氣特高,俗稱秋香,但湯味較薄;夏茶葉薄帶苦味,香氣較差;暑茶較夏茶好。採茶日之氣候以晴天有北風天氣為好,因此當地採茶多在晴天上午10時至下午3時前進行,以晴天午後茶葉品質最佳。

 

鮮葉採摘標準必須在嫩梢形成駐芽後,頂葉剛開展呈小開面或中開面時,採下二三葉。採時要做到“五不”,即不折斷葉片,不折叠葉張,不碰碎葉尖,不帶單片,不帶魚葉和老梗。生長地帶不同的茶樹鮮葉要分開,特別是早青、午青、晚青要嚴格分開製造。

 

茶青採摘後,按以下工序精製:

1)  萎凋:鮮葉按標準採收進廠後,先薄攤在室內陰涼處的水篩上,涼青20分鐘左右,然後進行曬青。曬青時間以午後4時陽光柔和時為宜,葉子宜薄攤,以失去原有光澤。葉色轉暗,手摸葉子柔軟,頂葉下垂,失重6%-9%為適度。然後移入室內再做一次涼青,以降低葉溫,恢復茶青活力,再進行做青。

2)  做青:做青是做成烏龍茶品質的關鍵工序,技術性高,靈活性強,以搖青與攤置多次反復相間進行。搖青使茶青內部組織受到一定損傷,葉緣細胞受損。攤置是將搖青後的青葉攤放、靜置,是幾次搖青之間的緩衝。

3)  炒青:炒青要及時,趁做青葉青味消失,香味初露,即應抓緊進行。

4)  揉捻:將適度的炒青葉趁熱迅速裝入揉捻機,通過揉捻使茶葉成條。閩南烏龍茶一般揉捻時間為5 – 10分鐘。

5)  烘焙(兼包揉):烘焙是烏龍茶初製的最後一道工序。閩南烏龍茶烘焙工序的一般程序為:初焙→包揉→復焙→復包揉→足乾(文火慢烤)。

加工:鮮葉經初製後稱為毛茶,其產品組成相對粗糙,要經過加工工序方能成為成品茶。首先是篩分、風選,分清毛茶外形規格和品級;揀剔,可以除去毛茶中的茶梗和雜物,剔除劣質,整飾外形;合理拼配則調和了不同品種風格的毛茶,取長補短,製成統一規格的茶葉;適度的乾燥可以使茶葉適於久藏,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增進品質的作用。